稻草人

        紀錄片的開頭,大大的寫著「稻草人」三個字,當時隨著螢幕地閃過,心裡納悶著,若這部紀錄片叫稻草人,那它必定記錄著關於稻草人本身所發生的事蹟,所經歷過的事件等等,但稻草人除了幫忙嚇嚇田裡的鳥,或是被鳥啄而已,他又不會說話,到底要怎麼拍攝記錄這個稻草人呢?後來我才明白,導演是想藉由擬人化的稻草人來敘述著他親眼目睹地當時日本統治時期一般人的生活。利用許多象徵的拍攝手法,及黑色幽默來呈現這部紀錄片,揮別了以往我對紀錄片所有地刻板印象。

        以往我看過的紀錄片,都是以非常寫實的手法,例如「無米樂」,將農夫們從早到晚,從播種到豐收的辛苦一一記錄下來,從事農業的辛苦與歡笑,讓觀賞者一目瞭然。但稻草人,卻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敘述手法,他有故事性、象徵性及幽默性,雖然我們都了解故事中台灣人們的心酸,但它的幽默,不僅加深了我對日治時代生活的了解,更使我懂得以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生活。

        被蟲鳥迫害的稻草人本身也許象徵的就是生長在這塊土地的台灣人,受日本人地使喚、徵召,甚至欺壓。手無寸鐵的稻草人無力反抗,只有藉著將自己弄殘殘、諂媚或是賄賂所謂的「大人」,才能保護自己,使自己免於面對要爭戰和不安定的憂心生活。

        雖然故事告訴我們的是,日本人的高高在上,台灣人卑躬屈膝,但無可否認的是,日本人帶給我們的是比同時代亞洲其他國家的進步與繁榮,學生們有學校可以念,儘管是以日本人的角度來教育台灣人,但若是沒有些「先生」,也許我們不懂禮節、沒有時間概念、不識字、只懂得最基礎的農業、沒有糖廠、沒有其他工業、沒有人教我們消防演習,或許在那個時候的台灣,還是過著如蠻荒一般的生活。

        現代的台灣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那對日本統治時期,或許對日本已無任何的仇恨,而那些經歷日治時期的阿公阿嬤們,或許講起日本人來還是一樣咬牙切齒,但對我來說,經歷過的辛苦與悲痛就是我們進步的資產,過分地仇日,只會讓我們永遠活在痛苦的深淵;過分地哈日,只會讓我們失去自己的風格,唯有記取教訓,記取經驗,加上自我地求進步、改造,才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台灣,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l2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