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日據時代統治下的台灣人,是如此卑微地苟延殘喘在日本人強烈壓迫的殖民裡;因為不想被送到南洋打仗,居然用傷害身體的方式,來避面另一種更大的迫害,而且還十分高興覺得自己做對了。這種「殘缺也是種幸福」的心理,似乎等同莊子所說:「無用之大用」。如此錯綜複雜的意象、如次荒謬的結果,使我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濃濃的諷刺意味。
 
    導演用黑色幽默代替直接的批判帶領我們重回、去體驗日治時期下,台灣人的生活。片中的台灣人一直被灌輸一個觀念:替天皇打仗。而台灣人民傻瓜般的付出,只換得一紙獎狀和一桶骨灰;對台灣人而言,這兩樣東西代表親人消失的痛楚;對於日本人,是對天皇的效忠。獎狀和骨灰,嗩吶和喇叭,明顯反映出台灣人與日人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立場。而日人任意徵調台灣人的牛、台灣青年當軍伕、所有的銅鐵拿去煉軍器。而國家就如同「稻草人」,無法趕走麻雀、無法打敗日本人、保護人民,那樣無奈卻又寫實的譬喻。
 
    在那樣殘酷的時代裡,農村的人們本著純樸和任命的精神,一心只想過著能養家糊口、雖平淡卻安寧的日子。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過著平靜不受打擾的日子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是反觀處在殖民統治時代,安詳的生活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也許該替此片感到難過;或者說,該為那樣悽慘的生活感到可悲。反之,我們也該來看看,換湯不換藥的「另類殖民」,是否也充斥在現今的社會當中。
 
    在2008年的今天,現今的台灣,漢人也對原住民作同樣的事情,所謂「變相的殖民」。原住民要求的,不過是將祖先傳下來的生活方式,繼續傳承下去。打從鄭成功抵達台灣開始,經歷清朝統治時期,跳過日治時代,直到國民黨遷台時期。在漢族占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原住民被迫實行漢化政策;學習漢語、改成漢名。他們也許早已忘卻屬於自己的根,下一代的孩子甚至不會也無法知道自己的祖先、祖先的生活習俗以及在惡劣環境下所留下的精神。民進黨當政,開始提倡「母語化」。聽聽以下摘錄至「原住民母語認證考試」的一段:「凡通過母語認證者,三年內參加升學考試,即可獲得加分35%,較現行原住民加分25%還多10%。足以改變人生大未來!」這樣的政策,美其名是讓原住民族語言、文化得以傳承,倒不如說是凸顯母語人士學母語的窘境和為了得到「歷史補償」,原住民得去考母語認證。
 

    對於逝去的傷痕,我們要深刻烙印在心裡;對於正在發生的迫害,我們可以阻止也可以關心,不要只是膚淺的只用同一種放大鏡去檢視單方面所造成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l2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